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九十一章 黄巾阻路 (第2/2页)
把篓子做好了,李孟羲来木匠营的车队,老人正好把篓子拿给李孟羲看。 篓子虽说只是用树枝编的,但看的出来,老人编的极用心,篓子外边光滑,树枝的节都在里边支愣着,在外边看不到一个节。 篓子很大,差不多跟李孟羲一样高,形状也是李孟羲说的方形的篓子,这么大的篓子,肯定能放得下两双被子。 李孟羲抱着篓子险些有些抱不动,太沉了。 “这……得有多少斤重?”李孟羲诧异。 “足足十三斤重。”驼背老人背着手,看着李孟羲乐呵呵的说着,“老儿我编的这篓子,少说能用个七八年。” 老人对自己的编篓手艺极为满意。 可李孟羲都愣了,编篓是为了做携行具来着,越轻越好,编的能用七八年,编的这么密,这么结实干嘛? 看老人好不容易编好了这么漂亮的一个篓子,李孟羲不好打击老人的积极性,只好好好的夸了老人一番。 只夸的老人眉开眼笑,张着没牙的嘴巴直乐呵。 末了,李孟羲很自然的转过话题,问老人家还是这么大的篓子,能不能五斤,甚至四斤就给编出来? 李孟羲故意用了激将法,“我可知道,篓编的密编的结实是一种本事,编的轻如麦秸,可是更高的本事。不知老人家,重篓编得,轻篓是否编得?” 都说老人会跟小孩子一样,有着和小孩子一样的心性,争强好胜,老人家被李孟羲这么一激,反而被勾起了斗志,“甭说五斤了,四斤老儿我也编的出来!” “还是这么大?”李孟羲问。 “还是这么大!”老人回答。 “还算结实?”李孟羲又问。 “结实!”老人很肯定的答复。 “那好,就辛苦长者了。四斤的篓,能编多轻就编多轻,还有一点,老人家能不能把茬给编在外边,顺溜的留在里边?” “好说!”老人乐呵呵的笑了。 驼背老人,是目前李孟羲遇到的,技艺最精湛的人。 现在携行具已经改进好几版了,即将成型。 —— 此时,自文安县向南,行军已有十一日,行军近三百里地,哨骑终于来报,前遇敌踪。 义军目标明确,没在冀州境内逗留多久,一路南下,如今已至魏郡。 前锋哨骑张飞所部,行至一山,名曰青云山,此山绵延几十里,为冀州以南屏障。 不知何部黄巾,屯兵山上,扼守险要,阻断义军去路。 哨骑有限,大路四通八达,只能挑有限的路走,于是就撞到了此地。 不巧的是,此地有黄巾阻路,正好碰上;巧的是,此地有黄巾阻路,正好碰上。 张飞领哨骑回赶,最先见到的是前锋关羽部。 军情突至,关羽立刻下令麾下士卒原地停下。 张飞见了关羽和其部下几百士卒,顿时大喜,要关羽领军,前去杀他一阵再说。 关羽抬头,一看天色,绝无贸然率军前进的打算。 “翼德,敌军离此地还有多远。” “三四十里。”张飞答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