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_第一百一十六章 苦涩酒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一百一十六章 苦涩酒头 (第2/2页)

塞进酒坛中。
  黄泥起到了关键的密封作用,用黄泥把麻布上糊了一层,糊的密不透缝,保证什么蒸汽都跑不出来。
  古代酿酒技术条件差,酿酒匠人们无法控制酒里甲醇的含量,所以甲醇含量较高,而在漫长的实践中,人们虽然不知甲醇为何物,但是发现把酒热一热,喝起来味道更好。
  这是因为加热时把甲醇和其他影响口感的杂醇蒸发掉了,所有口感会更好一点。
  到后来发展出的烧酒工艺,强化了这个除醇过程,一锅酒蒸出来的酒头要丢掉,剩下的再蒸出来的酒因为少量杂醇蒸发的差不多了,从第二锅开始,酒的品质绝佳。
  老铁帮李孟羲把n形管的另一头接在了陶壶嘴上,然后用黄泥把接口处糊的严严实实。
  正式开始蒸酒,木柴在壶底熊熊燃烧,也没有表,李孟羲无从判断时间,只知道相当一会儿过去了,李孟羲抽了抽鼻子,认真闻了闻,空气中没有味道过于强烈的酒精的味道,这说明,密封不错。
  李孟羲蹲在地上,怀里抱着小酒坛,默默数着数。
  大致数了三百个数后,大致五分钟时间,李孟羲请别人帮忙替他拿着酒坛,他站起来,走过去耳朵凑到陶壶上认真的听着。
  陶器的加热效率很慢,五分钟过去了,壶里还没有沸腾的声音。
  终于,等李孟羲又听了一会儿,他听到了从壶里传来的轻微的咕嘟嘟的声响。
  “撤火。”李孟羲朝看热闹的人指挥到。
  乡勇们七手八脚的一人拽一根木头就把火全撤走了。
  揭着麻布的一角,把黄泥用的黄泥连同n形管和环首刀一并从酒坛上取下,李孟羲迫不及待的去查看蒸馏效果。
  真的被蒸馏出酒了,李孟羲瞪大眼睛凑着坛口往里看,他看到小酒坛底部铺着薄薄的一层酒,稍微把酒坛斜了一下,酒汇聚了起来,看的更清楚了,大概就几口那么多。
  出酒了,这是个不错的开始。
  慌忙回去拿了自己的碗,李孟羲把酒坛里的蒸出来一丢丢酒倒进了碗里,酒水有些发黄,不知是泥巴掉进去了还是陶壶上的脏东西亦或是导管上的脏东西,总之酒不太干净。
  闻了下,酒精味儿刺鼻,李孟羲皱着眉头,小小的尝了一口,酒刚进嘴里,李孟羲脸色就变了。
  又苦又涩,还带着土腥味和锈的味道,以及对舌头火辣辣的刺激,隐约还有一点淡淡的尿骚,李孟羲忍不住一口把酒吐了出去。
  酒李孟羲尝出来了,和不久前被刘备请喝过两次的水酒寡淡的味道相比,现在蒸出来的酒抛开古怪的口感不提,口感十分辛辣。
  这说明,酒精度高了很多。
  碗里剩下的还有几口酒,李孟羲实在是不想喝了。
  本想让给谁喝的,可一想,这酒实在难喝,不是好东西就不要给别人,会落骂的。
  于是,李孟羲就把碗放在那里,继续安装酒器。
  换了另一个空酒坛,再次用黄泥密封,可以继续蒸酒了。
  条件太差,温度很难把控,酒精的沸点李孟羲也忘了是多少了,不过肯定不会是一百度。
  到达到一百度后,水蒸汽大量蒸发,不利于蒸馏出高度酒。
  李孟羲想到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先凑近酒坛听着酒烧沸腾后,赶紧撤柴,然后利用陶壶本身的温度继续加热,这样能尽可能的把酒水共融物的温度在一百度这个维持很短的时间,不继续加热后,酒水共融物的温度开始从一百度慢慢下降,降温过程中酒水温度依然高于酒精的蒸发温度,酒精就这样和水得以较为高效的分离出来。
  李孟羲开始蒸第二遍酒了,还有好几口酒的酒碗就放在他脚边。
  “小哥儿,这酒你还要不?不要给俺喝?”
  有人馋李孟羲的酒了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